司美格鲁肽与替尔泊肽均成为“药王级”产品,似乎GLP-1已然兑现了市场对它的期待。
然而,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市场竞争的加剧,现有GLP-1的痛点逐渐显现,围绕GLP-1的探索远未停歇,而是迈向了更为多元且深入的新征程。两大行业巨头礼来与诺和诺德,看似稳坐云端宝座,实则危机四伏,各路豪强对GLP-1下半场虎视眈眈。
GLP-1争夺战并未结束,即将开启的下半场或将出现更大规模的拼杀。
礼来押注“减脂增肌”
凭借替尔泊肽的后来居上,礼来成为全球最有可能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药企。
礼来在GLP-1的布局可谓独具匠心,当众多药企还在GLP-1减肥赛道上激烈内卷时,礼来却另辟蹊径,将目光投向了减肥与增肌协同发展的方向。这背后的原因,与GLP-1类药物在减重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关键缺陷密切相关——显著的肌肉流失效应。
临床实验显示,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68周后,患者平均减少8.36kg脂肪的同时,也伴随着5.26kg瘦体重(除去脂肪后身体的总重量)的下降,肌肉流失比例高达25%-40%。在替尔泊肽的临床试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,脂肪减少33.9%的同时,瘦体重下降了10.9%。
减脂时伴随的肌肉下降,不仅影响身体成分构成,更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、代谢紊乱、骨折风险增加等健康隐患,对老年肥胖患者尤为危险。面对这一挑战,礼来重拳出击,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战略布局。
2023年7月,礼来以19.25亿美元收购Versanis公司,获得了其核心资产Bimagrumab(ActRIIA/B单抗)。ActRⅡ通路的抑制可以抑制肌肉萎缩,阻断脂肪积累,帮助肥胖患者在减肥的同时改善身体成分和代谢。激活素Ⅱ型受体(ActRⅡ)是转化生长因子β(TGF-β)受体家族的成员,是包括活化素A(Activin A)和活化素B(Activin B)及BMP7、BMP9、BMP10、GDF1、GDF8(myostatin,肌肉生长抑制素)、GDF11和Nodal在内的其他TGF-β家族成员的II型受体。
ActRⅡ存在于脂肪和肌肉细胞中,在脂肪细胞中,激活素通过ActRⅡ进行脂质存储,阻断该信号通路可促进脂肪代谢;在肌肉细胞中,ActRⅡ受体传导的信号通路能够抑制肌肉生长并导致其萎缩,阻断骨骼肌中的激活素信号可以抑制这种萎缩,并可以促进肌肉质量的增加。
图:ActRII通路作用机制,来源:天风证券
很快,Bimagrumab就为礼来带来了巨大的惊喜。在2025年6月美国糖尿病协会(ADA)会议上,Bimagrumab的BELIEVE 2b期临床试验数据公布,引起业界震动:Bimagrumab单药治疗72周,患者体重减轻10.8%,脂肪减少100%,瘦体重增加2.5%;Bimagrumab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组,72周体重下降22.1%,其中92.9%来自脂肪减少,肌肉仅损失2.9%。
这一数据对ActRII通路具有双重意义:一是成药性得到验证;二是超级商业价值得到验证,与GLP-1联用既可达到顶 级的肌肉保护作用,又能达到顶 级的减重效果。
然而,礼来并未满足于单一产品布局,而是通过与来凯医药合作开发LAE102(抗ActRIIA单抗),为ActRII靶点上了“双保险”。2024年11月,礼来与来凯医药签署了临床合作协议,礼来将负责在美国执行LAE102的一项I期临床试验并承担相关费用,而来凯医药保留了LAE102的全球权益。
图:全球ActRII通路减重药物研究一览,来源:东吴证券
礼来同时推进自家双靶点和来凯医药的单靶点药物,颇像一场“内部赛马”。如果后续的临床试验证明单靶点药物有效且副作用更小,礼来可以收购或深度合作;如果双靶点更好,礼来也验证了单靶点药物的缺陷,明确了后续的研发方向。
这种“撒网式”布局,显示出礼来对于“减脂增肌”的重视。同时,礼来的躬身入局,也让业界对于ActRII靶点充满期待。
诺和诺德迭代防守
当礼来在“减肥增肌”赛道高歌猛进时,诺和诺德作为GLP-1市场的另一个领 导 者,正通过双轨战略巩固其霸主地位:一方面加速开发司美格鲁肽的迭代产品,另一方面全力推进口服制剂布局。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解决当前GLP-1疗法的两大痛点:疗效瓶颈和给药便捷性。
在众多迭代产品中,诺和诺德构建了一个短-中-长的产品梯队。口服制剂Rybelsus已推向市场,CagriSema的临床III期进展顺利,Amycretin负责提供未来的想象力。
短期重磅产品Rybelsus是截至目前全球唯 一获批的口服GLP-1药物,采用SNAC吸收增强技术,通过暂时提升胃内pH值减少多肽降解,形成疏水性离子对改善透膜能力。2019年至2024年其销售额由0.07亿美元增长至33.83亿美元,复合增长率高达239.5%。
2025年新年伊始,诺和诺德便宣布全球首 个口服司美格鲁肽(诺和忻)在中国全面上市。诺和忻在全球进行了12项PIONEER系列III期临床研究,其中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诺和忻治疗后,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最高降幅为1.6%,达标率最高可达92.3%,血压最 低降低可达4mmHg,空腹血脂显著改善。
根据辉瑞预测,2030年GLP-1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约900亿美元,口服产品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GLP-1市场约30%的份额,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口服制剂的偏好较高。
图:Rybelsus销售额一览,来源:锦缎研究院
CagriSema则是诺和诺德最 具潜力的司美格鲁肽迭代产品,由司美格鲁肽与Cagrilintide(长效胰淀素类似物)组成的周制剂联合注射疗法。从机制上看,这对组合实现了完 美互补:司美格鲁肽通过中枢抑制食欲、延缓胃排空、调节胰岛功能实现减重控糖;而Cagrilintide则模拟人体天然胰淀素功能,同样具有延迟胃排空、调控食欲的作用,两者协同可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。
在今年的 ADA年会上,诺和诺德公布了CagriSema的两项关键III期临床研究REDEFINE-1与REDEFINE-2完整研究结果。在REDEFINE-1研究中(非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人群),CagriSema在68周治疗后实现了平均体重减少20.4%,显著优于司美格鲁肽/Cagrilintide单药;而在REDEFINE-2中(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),CagriSema组的平均体重下降达到13.7%,同时伴有优异的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控制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坚持完成治疗的患者中,CagriSema组体重降幅高达22.7%,已接近礼来替尔泊肽的最高疗效数据。这一结果使CagriSema成为首 个在III期临床试验中实现超过20%减重效果的双靶点代谢药物组合,被业界视为GLP-1发展的关键里程碑。
长期来看,Amycretin则是诺和诺德的未来之星。
这是一款正在研发的一种口服GLP-1/胰淀素双受体激动剂,根据已发表的每日一次口服Amycretin的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,在接受每日一次最高50 mg和每日两次最高50 mg治疗12周后,受试者的平均体重降幅分别为10.4%与13.1%,而安慰剂组为1.2%;在接受Amycretin治疗的两组受试者中,12周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体重下降停止。该药每日一次口服的便捷性,有望成为对抗礼来口服Orforglipron的关键武器。
诺和诺德的短-中-长战略布局体现了其“自我迭代”的核心思路,那就是在司美格鲁肽专利到期前,通过剂型创新(口服)和机制升级(双靶点)构建多层次产品矩阵,覆盖不同患者需求和支付能力层次,继续巩固其在GLP-1领域的“霸主”地位。
惨烈拼杀即将开启
礼来与诺和诺德两大巨头,几乎吃了GLP-1药物的所有红利。但随着GLP-1单靶点药物在减重疗效上逼近生理极限,减重药物研发即将进入更加残酷的“下半场”。
这一阶段的竞争已经脱离单纯疗效的比拼,逐渐进入差异化竞争维度。辉瑞、安进等没吃到GLP-1红利的MNC巨头及Biotech纷纷加入战局,试图在千亿美元市场中分得一杯羹。
首先是在减重领域布局深厚的安进,其主要资产AMG 133颇具特色。与替尔泊肽一样,AMG133也是GLP-1/GIP双靶点药物。不过,二者在作用机制上存在差异,替尔泊肽为GLP-1/GIP双重激动剂,而AMG133激活GLP-1R的同时抑制GCGR。这一差异化设计与GIPR在减重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有关。2025年3月,安进宣布启动了AMG133的两项III期临床试验(MARITIME-1和MARITIME-2),标志着AMG 133正式进入III期开发阶段。
另一方面,罗氏于2025年3月以最高总金额53亿美元重金买下Zealand管线,押注曾被忽视的Amylin通路。Amylin也是一个多肽,类似GLP-1和GIP,不同的是它主要由胰岛分泌。在动物实验和人体的I、II期实验中展现出了保存肌肉的潜力,并且自身也能达到相当强的减肥效果,单药可以跟司美格鲁肽取得几乎一样的减重效果,正逐渐受到重视。此外,罗氏于2023年12月豪掷30亿美元收购的Carmot Therapeutics拥有三个GLP-1管线,包括一款口服药CT-996。
口服小分子GLP-1“战场”的厮杀程度则越来越激烈。
礼来的Orforglipron带头冲锋,阿斯利康则是看中了中国Biotech诚益生物的一款口服小分子GLP-1激动剂,于2023年11月以1.85亿美元的首付款,最高18.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获得独 家权益。
国内的分战场更是一片火海,已有至少12家药企的口服GLP-1进入临床阶段。除了包括恒瑞医药、翰森制药、华东医药的大药企之外,还有如硕迪生物、先为达生物、闻泰医药、德睿智药等在内的Biotech奋起直追。
图:全球GLP-1口服制剂研发进展,来源:平安证券
如果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,减重药物下半场的竞争已超越传统制药范畴,形成多维度竞争格局。
首先,在市场竞争方面,跨国药企(诺和诺德、礼来)主导欧美成熟市场,中国药企(华东医药、恒瑞医药)则聚焦口服制剂和生物类似药,通过价格优势抢占亚太市场。
在疗效和可及性维度方面,研发方向已从单纯追求体重降低转向“减重质量”提升,如礼来主攻“减重增肌”。可及性维度中,口服制剂和超长效制剂正逐渐登上舞台,也将最终占领舞台,中国药企凭借超50%的在研口服和长效GLP-1项目,有望在这两个赛道实现弯道超车。
在适应症维度方面,减重虽然是重要适应症,但GLP-1在心血管保护、慢性肾病、非酒精性脂肪肝、阿尔茨海默病等也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,这类慢性疾病的市场空间非减重市场规模所能比拟的。
总结来看,GLP-1下半场的竞争,呈现出三大特征:多靶点协同、给药方式革新和适应症拓展。竞争焦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减重效果,还涵盖了药物的安全性、耐受性、给药便捷性以及对肌肉流失的控制等多个维度。随着差异化临床的推进,各药企试图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,研发形势愈发的精彩纷呈。
【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锦缎授权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】如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([email protected])投资界处理。